首页 旅游天气文章正文

乌海市的名胜古迹

旅游天气 2024年06月02日 21:52 80 admin

桌子山岩画区:

因岩画分布于桌子山山脉南北,故名。

位于乌海市人民政府驻地海勃湾东南部、东北部。桌子山岩画,最早由一位牧民发现。1980年秋,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和乌海市文物站深入现场进行了初步考察,发现有5处,3处分布在山沟盘石上,2处分布在悬崖断壁上。规模最大的岩画聚集点在召烧沟,其余在苏白沟、毛尔沟。在这些地方的较为平滑的坚硬岩石上,刻有许多图画。有的用铜器磨刻,有的以铁器敲凿。铜器磨刻的,大都是神灵头像、太阳纹图案。铁器敲凿的,多为动物图形和骑马人图形。所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,有祭祀、行猎、迁徙、家庭聚会和舞蹈场面等。其画意古朴,形象生动。经过分析研究,认为岩画的创作年代,大部分产生于夏、商、周的青铜时代,距今约三、四千年,其余是战国至两汉的铁器时代或更晚些的时代。这说明,在人类刚刚露出文明曙光的那个时代,就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了。

乌海地区,历史上曾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之一,桌子山岩画,是继阴山岩画之后,我国古代北方化遗存的第二次重要发现,对研究古代民族,特别是匈奴人的早期历史、信仰、生活习俗、文化艺术等有着重大的意义。

乌伦木山“六字真言”刻石:

“乌伦木山”,有关史籍称之为南蒙古山,其语意不详。

位于拉僧庙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0公里之处,甘德尔山南端。甘德尔山巍然挺拔,蜿蜒起伏,沿黄河由南向北纵贯市区,盘亘于石嘴山黄河渡口以东的一段,当地蒙古族牧民称为乌伦木山。山势不高,峰峦叠嶂,与宁夏石嘴山隔黄河对峙,形成虎踞龙马蟠之势。

石嘴山黄河渡口,自古以来,就是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,如今是包(头市)银(川市)公路和咽喉要塞。在此渡口东岸,濒临黄河而立的山巅上,有一高154厘米,宽182厘米的石壁,呈铁青色,平滑光泽,上镌有六个藏式梵文字母。雕刻流畅,笔力遒劲,字迹工整,疏密适度,堪称藏文石刻艺术的佳作。

这六个字是佛教密宗的咒语,音译为“唵嘛呢叭咪吽”。在佛教典籍中,称此为“六字真言”、“六字大明”或“六字明咒”。平俗简称“嘛呢”。

拉僧庙:

“拉僧”,系藏语,汉译为神圣,即神圣之庙。

位于拉僧庙街道办事处驻地北部小孤山腰的中部。约建于清康熙年间(1662~1722年),由鄂托克旗贝勒山丹兴建,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。

清同治七年(1857年),甘、宁、青等省的回民起义。起义军焚烧了该旗所有的庙宇。时隔12年之后,蒙古察哈尔部的藏尔吉安班之子察哈尔将军率部镇压了起义军,恢复了鄂托克旗的建制,并于1898年由该旗贝勒拉西扎木斯摊派资金,抽调劳力,重建了拉僧庙。据1961年6月原卓子山矿区文教局《关于对拉僧庙文物古迹进行检查的情况报告》记载:“拉僧庙是我区名胜古迹之一。位于拉僧庙居民点东北角的小孤山山腰中部。约有300多年的历史。整个庙由两个大庙和一个小庙组成,建筑精致而又美观,实系著名的而且有历史意义的古迹之一。”同“报告”还载道:庙上有喇嘛住房和蒙民房舍104间,除此之外,在大庙东北山峰之处即小庙的下边有一个小石洞,内有神像石碑一个;在大庙的西北处还有一座塔,蒙古语称作“苏不里克”。

拉僧庙以办“曼巴拉仓”(培养喇嘛医生的场所)为主,教学内容雷同于西藏的一些寺院,即分四大部:医典要领(基础理论)、沙德尔经(病理)、码德珠码经(药理)、西码珠德经(诊断治疗)。教授方法是由有医术的喇嘛带几个徒弟,边学理论边治病;药物自种、自采、自制。据鄂托克旗统战部在1957年统计,有喇嘛29人。其中,大喇嘛2人,格斯贵1人,翁斯德1人,德木齐1人。

但是,这座庙宇当时已遭破坏,到“文化大革命”初期,则彻底拆毁,许多铜质佛像也随之荡然无存。现在,那里已是断垣残壁,仅留存一个遗址了。

乌海市的名胜古迹

拉僧仲庙:

该庙的南部坐落有拉僧庙,其规模次于拉僧庙,故名拉僧仲庙。约建于1876年。

位于拉僧仲庙街道办事处第三居民委员会境内。据鄂托克旗统战部1957年统计,有大殿一座、住房30余间、喇嘛6~8名。1979年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彻底拆毁,现仅存遗址。

兰城子:

语意不详。也有一种说法,应为“烂城子”,意为“破烂的古城”。

位于下海勃湾街道办事处驻地北约9公里处,南距乌海市人民政府驻地海勃湾11公里。具体地点在海勃湾农场红星二队境内,也即《绥远通志稿》所指的王元地的最北部。东距包兰线约150米,西距黄河400~500米。古城城垣的部分区段仍依稀可见,周围是肥沃的沙质土地,水源充足,黄河沿岸为粘土地带。为人类在这里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。

现存古城遗址东西长307米,南北宽294米,方向北偏东8度。“城”内地势平坦,其西南角地底下,挖掘到相当数量的汉“五铢”钱、“半两”钱。这些钱,有的装置在盆和翁内,有的则存放在已锈坏的铁器内。由此可断,此地在当时可能是“贾市”所在地或手工业作坊遗址。

“城”西北角,发现有大量的带有各种纹饰的陶片和残损的陶器,以及建筑陶窑,成溜形陶砖随处可见。经常发现的陶器有盆、罐、壶、碗、杯等。其种类多,纹饰、形状也不尽一样。这代表了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。由此也可以断为此处是“烧陶场所”。另,在城墙和护城河边,还收集到一些三棱“铜镞”(箭头)。这说明在当时是有战争发生的。

“城”西北约100米处,有一片汉代墓群,其中,圆形的土冢高约2米,封土堆直径为19米。有一座早年破坏的已暴露出墓室的残墓,南北长约2.7米,东西宽3米,方向北偏东4度。其墓有一个主室、两个耳室。墓砖皆青灰色素面古砖,长36.5厘米,宽18.5厘米。砌造结实,建筑结构合理,具有汉代一般墓室的建筑特点。

“城”外围的南端,有一土丘。据考,可能是高大建筑物的台基地,也许是“城府”所在地。

史载,汉武帝元朔二年(前138年),为征服北方的匈奴,遣将卫青、李广击败匈奴,收复河南地(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地区和伊克昭盟地区),并沿黄河两岸建筑城池30个,进行垦殖戍边。但对这一古城,史书上并无记载,只是在实际工作中,借助于考证,得出如上一些初步论断,俾以对该古城的历史研究。

古城毁于何时,尚不得知。但现存古遗址,为研究乌海地区的历史增补了重要的实证。

资料来源:《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(乌海市分册)》1989年12月

资料整理:黄翔,网名“阴山小虫”,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、包头九原博物馆 理事、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。读万卷书,行千里路,尝百般滋味。

乌海市的名胜古迹

发表评论

戈汀网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川ICP备66666666号 Z-BlogPHP强力驱动